【52監(jiān)測網訊】第208期 密貼下穿既有運營車站暗挖建造技術
![]() 52監(jiān)測網專家報告分享-第208期 《密貼下穿既有運營車站暗挖建造技術》 成都軌道交通集團 茍明中 目錄 一、成都工程及水文地質概況 二、8號線倪家橋站下穿既有1號線車站 三、8號線雙橋路站下穿既有4號線車站 內容介紹 一、成都工程及水文地質概況 1.地形地貌 成都市位于龍門山山前沖洪積、冰水流沉積扇狀平原——成都平原的東部邊緣,成都西部為川西平原,東部為紅色丘陵,龍泉山脈將平原和丘陵截然分成東西兩半,平原西北部臨近龍門山區(qū),地勢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。 2.成都地鐵工程及水文地質概況 成都地處岷江沖積區(qū),富水砂卵石地層,地層具有“三高”特點。地下水位高(水位埋深2.0-5.0m),卵石含量高(高達60-70%,最大粒徑達670mm),卵石單軸抗壓強度高(50-150MPa) 。沖積層為厚度大、高水位飽水砂卵石地層,國內罕見。下伏基巖白堊系泥巖、砂質泥巖、泥質粉砂巖。 三個水文地質分區(qū),分別為:西部強富水區(qū)、中部中等富水區(qū)和東部貧水區(qū)。 二、8號線倪家橋站下穿既有1號線車站 1.概況 成都8號線一期工程起于謝家橋站,止于十里店站,線路全長約28.8km,均為地下線,共設站24座,其中換乘站10座。采用6輛A型車編組,2016年開工建設,2020年建成通車。 倪家橋站是8號線、既有1號線、18號線的三線換乘站,1號線、18號線車站為地下兩層車站,8號線車站為地下三層站。8號線需要下穿1號線車站結構,未預留換乘和下穿條件,采用暗挖法施工。 雙橋路站是8號線、既有4號線換乘站,4號線為地下兩層車站,8號線車站為地下三層站。8號線需要下穿4號線車站結構,未預留換乘和下穿條件,采用暗挖法施工。 倪家橋站是8號線、既有1號線、18號線的三線換乘站,1號線、18號線車站為地下兩層車站,8號線車站為地下三層站。1號線為標準站,未預留換乘條件,8號線需要下穿1號線車站結構,從西往東采用暗挖法施工。 2.地質條件 ? 地質條件:暗挖段上半部為中密卵石土層,下半部為強風化泥巖,中風化泥巖位于暗挖底板下2~3m。 3.施工工序 4.隧道支護參數 5.施工過程力學分析 新隧道密貼下穿既有車站的施工過程力學行為 1)基于數值模擬的施工過程力學行為分析 2)基于模型試驗的施工過程力學行為分析 3)基于現場測試的施工過程力學行為分析 6.列車振動影響分析 經理論和現場測試,既有列車荷載對密貼下穿結構的動力影響規(guī)律 1)新建通道結構受上覆地鐵車站列車動載影響的強弱順序為:頂板>中墻>側墻 > 底板。 2)振動響應集中在40-160Hz頻段,且在60Hz左右達到峰值。隨著車速增加,動力響應有不同程度的增加,且 從40提升至60km/h的增幅明顯大于60提升至80km/h。 3)雙向會車工況相較于單向行車工況,新建通道結構的動力響應疊加效應并不明顯。 4)在本工程密貼結構中,低頻振動荷載的動力響應比高頻荷載的動力響應更為強烈。 7.實施結果 根據實際監(jiān)測數據,1號線既有地鐵車站軌道最終變形曲線,各監(jiān)測點最終沉降: 左線內外軌道最大沉降值分別為 4.84mm、4.74mm; 右線內外軌道最大沉降值分別為 4.52mm、3.75mm; 變形均小于 預警值 6mm,在控制變形標準范圍內。 三、8號線雙橋路站下穿既有4號線車站 1.概況 雙橋路站與既有地鐵4號線呈“十字交叉”,8號線車站位于既有地鐵4號線車站下方,兩者采用換乘廳換乘,下穿4號線部分采用平頂直墻暗挖法施工。 2.施工工序 基于既有線監(jiān)測數據,從安全、工期、施工便利性等方面綜合考慮,對開挖工序十步分步開挖 3.現場施工情況 《密貼下穿既有運營車站暗挖建造技術》 成都軌道交通集團 茍明中 注:本內容僅供個人研學交流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|
2019-12-05
2021-07-07
2021-06-29
2021-09-06
2021-09-07
請發(fā)表評論